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陕西日报:让产业工人才华“横溢”
|
来源:陕西日报|2022/8/4 14:30:00|作者:郭军|人气:5135

钛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引领辐射宝鸡地区近600家上下游企业;制定《钛及钛合金命名系统》国际化标准,提升我国在世界钛产业的话语权;拥有的两家上市公司去年市值创历史新高……宝钛集团,这个几年前还在低谷徘徊的企业,迎来了一个个“高光时刻”。

“‘一子落’引来‘全盘活’。”宝钛集团副总经理陈战乾说。

“产改”一线:“一子落”引来“全盘活”

陈战乾说的这个“子”,就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

“通过‘产改’,我们建立了技术工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三条成长通道。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不用‘挤’管理岗,一样拿高薪。‘产改’推行以后,企业青年职工不仅安心工作,而且自学热情高涨。”陈战乾说。

但在“产改”之前并不是这个样子。

6月15日,在宝钛集团锻造厂车间,火红的钛锭依次出炉。快锻机主操作手张斌说:“我们生产的锻件,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医疗等领域。”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自豪的工作岗位,5年前却有两名青年操作手坚决要求调到后勤部门。

张斌觉得可惜,找这两名青工做思想工作。青工说:“干一线要三班倒,每月工资只比后勤高200元。在后勤岗,虽少拿一点钱,但工作轻松,节假日还能和家人一起过。划算呢!”

“他们再坚持一年就好了。”张斌说。

2018年,宝钛集团推行“产改”,为技术工人搭建成为学科带头人、核心技术人员、宝钛工匠、技能标兵、技术能手的成长通道。

“通过摸索,我们陆续出台了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陈战乾说,“如今,宝钛工匠可以拿到中层正职管理岗年薪,学科带头人年薪等同于高级管理层。”

“越来越多的工人又想从后勤‘考’到生产一线。”全国劳模、宝钛集团宽厚板材料公司热轧主操作手郭文生说,“工作近30年,我对这个新变化感到欣慰。”

在郭文生身边,一线技术工人们特别珍惜这份工作,积极参与各类劳动竞赛和创新比赛,打磨、提升技艺。2021年宝钛集团收集“金点子”1026项,采纳808项,产生经济效益2791.5万元。

发生在宝钛集团的故事,是陕西“产改”的缩影。我省不断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措施,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水平,尤其是提高生产一线和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了技术工人成长成才渠道。

徐矿集团郭家河煤业公司党委将“产改”任务纳入年度工作主要责任指标考核,收集“产改”意见建议130余条,编制“产改”实施意见。

通过“产改”,郭家河煤业公司建立了工资增长机制、保障激励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工人提升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

为满足一线工人学习需求,郭家河煤业公司建立完善了培养机制:实施“英才名匠”“青苗计划”“匠人匠心”培养计划,每名技术工人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2次;搭建“名师出高徒”等平台,每年评选10名名师、10名高徒;发挥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的导向作用,鼓励职工参与集团内部竞赛与国家及省市级竞赛,获得名次的选手予以对等奖励;与职业院校合作,采取变招工为招生、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业余培训等形式,提高技术工人文化和技能水平。

大胆破题:“产改”试点变“示范”

“‘产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一项重大改革,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要求,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畅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为深化“产改”工作,省委改革办将“产改”纳入有关省直部门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把发挥企业作用和成员单位协同作用情况列入考核要点;省国资委将“产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省属企业党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要求企业进一步重视“产改”;省总工会由党组成员担任组长,成立10个督导组,紧盯重点和难点,督促各试点单位严格落实“产改”任务。省总工会还建立了一支176人的“产改”职工评价员队伍,“产改”怎么样,让工人自己来评价!

陕西“产改”第一批试点企业勇于创新探索。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定制“五年义务教育+五年跟踪培养”青年员工“工匠之路”成长计划;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推行首席技师、首席工程师聘任工作,被评为首席技师每月增加7000元津贴,首席工程师每月增加1万元津贴;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定期选送各类骨干人才到国外进行培训与交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组建职工技术协会,开展各类培训300余场;非公企业——清华德人西安幸福制药有限公司常态化开展员工职业技能竞赛,推行“员工等级考核制度”,关键岗位职务竞聘。

5年来,试点单位先行先试,不断“破题”,释放出强大的人才发展效应,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改”方案。

今年,全省“产改”第三批单位启动试点。

产教融合:让学生“上岗即上手”

职业院校和医院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简直是火花四溅。”6月20日,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徐富权说。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交大一附院)虽然科研实力雄厚,但是在临床中也遇到了不少“小烦恼”:儿童输液时插在输液瓶中的针头因拽动而脱落,病人术后需要外力支撑才能坐起来以及病人术后腹部包扎带需要扎牢……

“医护人员想到了解决办法,但苦于做不出实物。”徐富权说。

“产改”之后,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为交大一附院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线,联合两家开展“五小”创新活动,实现医学和工科的学科交叉,挖掘潜能。

交流与碰撞擦出了创新火花。如今,输液防脱器等不仅从图纸变为实物,并且在交大一附院临床应用中受到患者的好评。

“要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上岗即上手’,那么教师就要先掌握生产工艺。”徐富权说,“创新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更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提高技术工人‘职前’教育水平是该校‘产改’的成果。”

“现代学徒制”是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改”校企合作的重要探索。

“我们充分依托铁路行业大中型企业,开设79个现代学徒制班,校企‘双主体’培养技术工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焦胜军介绍,“我们会充分听取企业意见,邀请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搭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开发等重要环节。我们还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技术专家,组建教学队伍,探索‘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现代学徒制教育背景下立德树人、德技并修。”

为全面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我省出台《陕西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筹集专账资金33.64亿元,累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105万人次;投入3.85亿元,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3个,接收实习实训3.7万余人次;年均投入2000万元,用以“双师型”名师、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国家亟需专业教师培训、特聘企业人才做兼职教师等;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资金,每年落实资金3616万元。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我省产业工人培养培训基础进一步夯实。

(原文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207/20/content_787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