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中国有色金属报:从“知行合一”谈党员干部转作风
|
来源:黄金集团|2020/6/29 18:31:00|作者:秦雨顺|人气:6819

《中国有色金属报》6月20日讯:“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自先秦诸子百家以来,儒家先贤都对“知”“行”的问题有过讨论。儒家注重入世精神,即“明明德”,志存天下,积极用世,用实践的方式见于事功。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总之,“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要相互贯通和促进,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这在今天依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去年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于全党同志来说,就是一次在实践中认知的过程,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核心要义转化为自我革命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进而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通过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和言论行动,更加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根本规律,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的客观需要,实现了“知行合一”,展现了优良作风,增强了党性修养。

但不可否认的是,个别党员干部依然存在把“知”当作装饰和门面,在“行”的方面没有伴随“知”的上升而有所提高,未能达到“知行合一”。比如,表面上能够加强理论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缺少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少了想为、敢为、勤为、善为、有为的“精气神”;执行力不强,工作虚化、弱化,形式主义、痕迹主义严重;在关键时刻躲、推、退、绕,缺乏应有的担当。这些“知行不一”的现象具有极高的迷惑性和隐蔽性,耗人精力,磨人斗志。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虽未直接说到“知”“行”关系问题,但却将“言行一致”视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作风之弊、行为之垢,依孔子看来,是个人道德修养出现了问题。以上列举种种现象,通过“实践论”辩证地看,其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党性不纯、党性不强,个人本位、利己主义思想泛滥,有的甚至出现政治迷茫,发生价值观扭曲。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党员干部如何有效祛除和预防这种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加强理论武装,走在前列,又要结合当下实际,干在实处。

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在做实。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但蕴涵了儒家“经世致用”实学传统、“民为邦本”先秦民本政治思想和“克己修身”的价值判断,更切合了我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长期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等诸多内容,为党员干部正心修身树立了重要准则,正是破解“知行不一”或“知行”有偏重的最终法宝。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从党员领导干部抓起,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我们摆脱“知行不一”或“知行”有偏重的危害,吹来改革新风。

尤其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地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树牢“知行合一”标尺,驰而不息纠“四风”、改作风。干部作风严实了,干群关系密切了,政治生态清朗了,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强化了,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中流砥柱,只有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保持和弘扬良好作风,回答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以学促知,以知促改,知行合一,才能夯实政治根基,适应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经得起风浪考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践行初心、不辱使命。

(原文链接:https://paper.cnmn.com.cn/Content.aspx?id=158749&q=4418&v=8)

【责任编辑:王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