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企业动态

陕南移民大搬迁:4年陕南三市减少41万贫困人口
|
来源:陕西日报|2015/7/6 0:00:00|作者:管理员|人气:9346

前言

长期以来,灾害与贫困是陕西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历来是陕西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陕南地区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又处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灾害与贫困问题更为突出,防灾减贫任务尤为艰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灾害与贫困问题,加快陕南地区发展,推动陕南三市28个县(区)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居住在中高山地质灾害易发区的240万山区群众搬迁转移到安全、宜居、宜业的浅丘或川道地带。工程实施四年多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陕南移民搬迁规划时间即将过半,回顾和介绍工程从决策到实施以来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付出的艰辛努力和陕南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有助于增进公众对陕南移民搬迁的全面了解,以凝聚社会共识,汇集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推动工程实施,促进陕南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小康社会建设。

一、决策背景

自然灾害多、贫困程度深、生态责任重、发展差距大,是陕南地区的最大实际。摆脱灾害侵袭、加快脱贫致富、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陕南人民的强烈愿望。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正是顺应人民发展意愿和时代要求,破解陕南发展困境的重大决策。

应对自然灾害是这一决策的直接动因。陕南地区山大沟深,地质环境脆弱,以泥石流、山体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占陕南地区总面积的50%以上。历史上灾害频发,毁灭性危害严重,防范难度大,治理成本高,长期陷于“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仅在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里,陕南地区因灾死亡或失踪59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2010年7至8月,陕南三市同期内多点暴发特大洪涝和地质灾害,再次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最重的安康市,182人遇难或失踪,7名基层干部在救灾过程中英勇牺牲。时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在多次深入重灾区指导抢险救灾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人民群众家园被毁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面对陕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极难困境,认真倾听基层干部群众避灾安居的强烈呼声,深入剖析原址重建、反复受灾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到只有顺应自然规律、远离灾害源头,才是应对自然灾害的治本之策,才能走出“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形成了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共识和决心。

推动扶贫攻坚是这一决策的主要考量。贫困是陕南地区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且与自然灾害相伴而生、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经过多年扶贫开发,陕南地区贫困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三农”问题远未根本解决,减贫任务依然艰巨,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2011年底,陕南三市经济总量仅为全省的11.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1%;所辖28个县(区)中27个处于秦巴山区连片特殊困难区,其中24个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通过2014年的贫困识别,陕南三市还有贫困人口303.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67%。其中,因灾致贫和因生存条件差致贫的人口为288万人,占陕南三市贫困人口的95%。这些群众基本上散居在偏远深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而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有效覆盖,长期以来发展受限,增收困难,生活艰苦,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对这些群众实施整体搬迁,彻底改善他们的生存生活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突破环境制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解决环保难题是这一决策的长远谋划。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陕南大量人口长期依山而居、靠山吃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资源承载与生态修复能力下降,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陕南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功能区。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水质洁净安全已成为法定责任,陕南地区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养护山水、治理生态的任务。把散居在中高山地的众多群众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将极大地减少对山林的开发破坏,从源头上解决生态保护面临的难题,促使陕南通过优化人口布局、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阶段的综合财力和群众意愿是这一决策的先决条件。下川道进城镇,通过搬迁脱困脱贫是山区广大群众的世代梦想,但直到今天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对减灾扶贫的投入不断增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越来越大,为陕南移民搬迁提供了有力的宏观政策保障。“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0123.48亿元,财政收入达1801.11亿元,可以投入更多力量促进陕南地区开发建设。同时,陕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实施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具备了必要的经济支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绝大多数群众产生了走出偏远深山、进入城镇川道的强烈愿望,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新生代农民群体常年在城镇务工创业生活,耳濡目染现代城市文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存理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认识水平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他们渴望在城镇拥有自己的立身创业之地,期望把父母儿女接出大山、共享城市文明成果、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新阶段的财力积累和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为陕南移民搬迁奠定了可行可为的坚实基础。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是这一决策的基本要求。陕南山区有240多万群众分散居住在偏远深山,由于居住分散且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匮乏,产业支撑脆弱,这种传统的分散居住和与之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从根本上改变,不仅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难以实现特色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更难以与陕西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只有引导和动员山区群众易地搬迁、适度规模集中居住,实现人口布局的调整与聚集,才能促进资源与产业的集约,有利于完善服务功能、有效改善民生,使有限的公共投入惠及更多群众、发挥最大效益,进而促进和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于对陕南区情实际、发展基础的把握,特别是对陕南防灾减贫工作的重新审视,对政府财力、群众承受能力的理性分析,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和广泛听取意见,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按照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位一体”,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方式实施陕南移民搬迁。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敬畏自然、主动避灾的科学抉择,是高度重视民生,破解自然灾难之殇与贫穷落后之困的治本之策,是立足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局、促进陕西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总体目标与政策保障

结合陕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灾扶贫实际情况,陕西省制定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陕南移民搬迁的总体目标、范围对象、安置政策和保障措施。陕南三市分别出台了移民搬迁实施规划及安置点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产业体系建设规划,并在具体实施中积极探索、认真总结、不断完善,确保了移民搬迁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总体目标。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从2011年起用10年时间,搬迁移民60万户240万人。具体实施分为两个阶段:2011-2016年,重点实施避灾搬迁移民、贫困山区移民和生态移民安置38万户140万人;2017-2020年,实施移民搬迁安置22万户100万人。规划期内,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层次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的城乡结构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把搬迁安置区建成现代化的新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移民群众有安全、经济、实用的住房,享受便利、均等的公共服务,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住房保障。住房是移民群众的首要需求,也是政策保障的重点。一是明确住房标准。依据搬迁户家庭人口和实际需求,确定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住房标准,分别提供60、80、100平方米三种住房类型,由移民群众自主选择。确有困难可适当扩大住房面积,其中集中安置最大不超过125平方米,分散安置最大不超过140平方米。超标准超面积部分的费用全部由搬迁群众自行负担。二是拓宽住房来源。施行集中新建、原址重建、分散自建、城镇购房、安排保障性住房等多种方式,优先保障移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三是提供住房补助。政府对集中安置户每户补助4.5万元、分散安置户每户补助3万元,特困户和危困户每户增加补助1万元、四层以上楼房化安置户每户增加补助5000元。对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免费提供住房或纳入公益性敬老院供养。四是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搬迁群众,在确保一户一宅的前提下,及时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让群众安心、放心。

用地保障。陕南地区立地条件差,建设用地尤为稀缺。明确搬迁安置用地的政策界限,对于顺利推进移民搬迁十分重要。一是充分运用中央支持政策。中央对解决陕南移民搬迁用地问题高度重视,支持开展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土地综合利用试点。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支持陕西省陕南地区生态扶贫避灾移民搬迁有关政策措施》(国土资函〔2013〕837号),从加强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控、创新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编制实施生态搬迁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等六个方面对陕南移民搬迁用地予以支持。陕西省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合理安排移民安置建设用地规模,切实保障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需求。二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本着经济实用原则,坚持集中安置为主,提高土地利用率。每个集中安置点规模要达到30户以上;集中安置用地户均控制在0.2亩以内,分散安置每户用地控制在0.25亩以内,从源头上确保土地高效集约利用。三是注重占补平衡。移民搬迁规划期内,以安置点和搬迁点为主,安排土地整理项目125个。严格实施“一户一宅、占新腾旧”,稳步推进旧宅基地腾退置换和复垦。同时推行绿色产业土地利用、生态旅游土地利用、循环工业土地利用模式,力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四年来,已安排陕南三市移民搬迁安置用地专项指标1.2万亩,通过国土部土地支持政策解决4.5万亩。

资金保障。强化资金保障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关键。为最大限度减轻基层和群众负担、防止出现因搬迁致贫问题,陕西省建立了省级主导、市县配套、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据统计测算共需投入资金1400亿元,需整合中央相关专项资金517亿元,省级预算安排、整合省级专项资金285亿元,市县配套131亿元,搬迁户自筹及投工投劳467亿元。省政府成立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按照“封闭运作、快速周转、保本微利”的运作模式,计划10年筹措60亿元用于陕南移民搬迁项目启动和资金周转。国家财政部确定从2013年起,三年内补助专项资金4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建设。所筹资金重点用于移民安置住房补助、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各县(区)设立移民搬迁资金专户,中、省财政补助资金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到县区专户。建立移民搬迁资金审计制度,加强审计监察,严格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规范。四年多来,已筹措并投入陕南移民搬迁各类资金507.14亿元,其中,建房资金424.64亿元(中省市财政预算及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210.52亿元,群众自筹214.12亿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扶持资金82.5亿元。中央财政已拨付25亿元,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累计提供周转资金54.6亿元。

权益保障。陕西省始终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动摇,始终坚持依法保障移民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明确提出并严格落实“三个不变”、“三个鼓励”。即: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形态不变,原集体经济成员应有权益不变,原承包耕地、林地承包经营的关系不变;在群众自主自愿的前提下,鼓励搬迁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和林地经营权,鼓励进入城镇安置的搬迁户退出原集体经济组织,鼓励迁出群众将承包土地、林地交由集体经济组织托管或代为经营。实行户籍迁移自主和居住证制度,保障移民搬迁户子女就学、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的有效落实。

组织保障。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机制最为根本。陕西省建立了省级领导、市级协调、县级实施、部门指导的运行体制,省政府及陕南三市分别成立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移民搬迁工作。先后出台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补助资金筹集与管理办法》、《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住房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同步建立了移民搬迁规划编审、任务分解与考核、住房项目管理、专项资金管理、产业扶持等一系列制度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力亲为,强化省级统筹,协调各方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逐县点评指导,现场破解难题;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组织视察调研,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了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推进陕南移民搬迁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

三、政策实施与实践探索

政策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执行。陕西省高度重视陕南移民搬迁政策落实,省委、省政府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陕南三市立足各自实际,严格兑现政策,认真探索总结,狠抓工作推进。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陕南移民搬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成功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实现了由艰难起步到交替攻坚再到全面推进的新发展,步入了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新阶段。

精准确定搬迁对象。精准确定搬迁对象是移民搬迁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搬迁成效、决定搬迁成败的关键一环。一是限定“五种类型”。突出抓好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程移民搬迁。“五种类型”之外的,不纳入移民搬迁安置政策。二是坚持“三个优先”。把受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威胁户、居住在危险地段的贫困户以及特困户作为优先搬迁安置对象,确保有限的资源优先集中用于最需要的群众,确保在2016年前“三优先”户全面安置到位。目前,已搬迁安置“三优先”户12.4万户38.8万人,占应搬迁总户数的47.6%。三是精细摸底,严格审定。对纳入搬迁范围的农户逐一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搬迁意愿和安置意向,把规划期内的搬迁任务一一对应到户到人。严格按照搬迁户申请、村民评议、镇村初审、相关部门审定、县区政府批准的认定程序,坚持村、镇、县区三级公示制度,自下而上逐级审核,公开接受监督,确保搬迁政策实施公平公正。

有序推动搬迁安置。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愿,搬迁时间、安置地点、安置方式及房屋面积等均由群众自主选择。突出避灾、安全,统筹安排移民搬迁安置布局,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逐户签订搬迁协议,按轻重缓急有序推进。一是突出集中安置为主。本着节约土地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效益、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原则,坚持把集中安置率以市为单位逐步提高到90%以上,城镇安置率逐步提高到60%以上。在县城、集镇和工业园区附近采取社区化集中安置;对各类安置社区严格限定宅基地面积标准。二是合理选址布点。统筹考虑立地条件、资源承载和发展潜力,坚决避开自然灾害隐患点和生态保护区,坚持靠城、靠镇、靠园区,把浅山川道、公路沿线、城镇周边等发展条件好的地方,作为规划集中安置点的优先选择,并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对本地不具备安置条件的,鼓励实行跨行政区域搬迁安置。三是强化建房项目管理。搬迁安置房项目建设实行政府负责制,单元式安置项目坚持统规统建,实行“一个安置社区、一个项目主体、一个项目法人”的管理模式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终身制”,从严控制成本,保证建设质量。截至2014年底,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已完成投资456.7亿元,完成移民搬迁26万户88万人;累计建设3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2027个,其中30-100户小型安置点1276个,100-500户中型安置点589个,500户以上的大型安置点162个;建成集中安置房24.51万套2480.1万平方米,安置24.31097万户86.5719万人,已搬迁入住20.6352万户73.1372万人,集中安置率达88.63%,城镇安置率达70.23%。

强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作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的重要保障,与集中安置点同步规划、一体建设。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要求,依据集中安置点规模确定配套建设标准、内容和时限,主要由陕南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其职责和行业政策规定配合建设对应的项目。30-100户的小型安置点,配套生产生活基本所需的水、电、路、视、讯、网等设施,安置点建成即配套建设到位;100-500户的中型安置点,增加更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相关服务功能,安置点建成后两年内配套建设到位;500户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并配套医疗、教育、文化、卫生、超市、公墓、消防、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服务功能“全覆盖”,安置点建成后三年内配套建设到位。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与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优先配套,与安置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四年多来,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省市县整合各类专项资金75.6亿元,全部或基本建成2027个移民安置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惠及搬迁群众86万余人。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增收。培育增收产业、引导就业创业是移民搬迁的根本保障。陕西省实施集约土地发展产业、集中培训促进就业、集成政策鼓励创业三管齐下,构筑“稳得住、能致富”的产业支撑。一是增收规划到安置点。坚持搬迁安置与增收规划同步编制,优先选择靠近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城镇近郊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为搬迁群众就地就近进入园区或城镇就业创造条件。四年多来,已有14.7636万名搬迁群众就地就近进入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就业,有16.2665万名搬迁群众进城入镇发展二、三产业,有9296名搬迁群众通过城镇公益岗位落实就业。二是扶持措施配套到户。坚持实行“一点一策、一户一法”,逐个安置点规划配套产业,逐户落实创业就业方案,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形成了“山下建社区、山上建园区、农民变工人”等多种增收致富的发展模式。三是技能培训到人。全面整合培训项目和资源,加大搬迁群众技能培训力度,做到搬迁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搬迁贫困大学生资助、搬迁家庭新增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搬迁家庭实用致富技术培训、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培训、搬迁家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再就业培训“六个全覆盖”,实现每户主要劳动力至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至少有一项致富产业,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创新方式跟进服务管理。随着陕南移民搬迁的深入推进,由此形成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成为一项新的课题。陕南三市认真研究人口集中居住后的新需求,结合镇、村综合改革的推进,针对集中安置点不同情况,分别设立新型社区、融合型社区和挂靠型安置点,积极探索加强服务管理的新举措。在具备规模、符合条件的社区成立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落实办公场所、服务人员和工作经费,初步实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对规模较小的社区,支持建立红白理事会、文化自乐班等,引导群众广泛开展自我服务;对跨区域搬迁安置群众,探索形成了“搬出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房和人”的机制;同时,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引入市场主体服务社区群众,促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居民自我服务、市场有偿服务协调发展,有效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四、初步成效与深远影响

经过四年多艰苦不懈的努力,陕南移民搬迁在减灾扶贫、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保护生态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变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三个陕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现了减灾安居。移民搬迁避开山梁陡坡、险滩沟壑,选择安全地带建设安置点,对“隔山为邻、十里同村”的偏远山区群众进行集中安置,使群众彻底远离了“灾害源”。搬迁前的土墙房、石墙房、木头房变成砖混结构的楼房,抗灾能力大幅提升。与2010年相比,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分别下降80%和70%,移民搬迁新址近四年没有一户因灾受损,打破了陕南山区长期以来“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使搬迁群众彻底告别了地质洪涝灾害威胁,人身安全得到保障,财产价值得到突破性提升。

做到了精准扶贫。陕南移民搬迁把贫困户、特困户搬迁作为重点,优先实施搬迁。四年已累计搬迁贫困户13万户41万人,安置特困户2.6万户6.7万人。通过移民搬迁,使广大贫困群众吃上了“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的“扶贫套餐”。通过“一点一策、一户一法”逐户规划致富产业,落实增收措施,配套社会保障,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农民下山进城入镇到社区,发展意识不断增强,思维眼界不断拓宽,创业就业途径更加宽泛,分工分业步伐加快,正在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市场主体转变。搬迁群众人均收入由2011年搬迁之前的4151元上升到2014年7478元。四年来,陕南三市减少贫困人口41万人。通过陕南移民搬迁,在集约、节约投资的情况下,加快了脱贫步伐。

改善了生态环境。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通过移民搬迁、人退林进,实现了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有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为侵扰,对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改变了农村面源污染不易控制的局面,为天然林保护、山区生态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实施以来,实现宅基地腾退面积3.4万亩(其中:复垦2.1万亩,还林1.3万亩)。陕南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400平方公里、植树造林126.7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7.8%,保护了陕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主体功能。汉江出境水质保持在二类以上,保障了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安全。

推进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移民搬迁把偏远地区群众搬迁到水、电、路、电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便捷的新型社区,生活方式极大转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搬迁群众享受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陕南移民搬迁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分类引导农民就地、就近有序进城入镇,走出了一条移民搬迁倒逼城镇化,加快山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行道路。目前,50%以上的集中安置点都进入了城镇规划区,共计有65万搬迁群众进城入镇,陕南三市的城镇化率由此提高6.99个百分点,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促进了经济发展。陕南移民搬迁,已直接为陕南发展注入投资507.14亿元,撬动相关投资580亿元,带动了建材、物流、劳务中介、餐饮服务、家居装修等产业发展;陕南移民搬迁使相当一部分群众走出农村、进城入镇,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催生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适度规模经营蓬勃兴起,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集中安置促进人口集聚,带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了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拉动社会消费大幅扩张,促进了陕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陕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

产生了深远影响。陕南移民搬迁涉及搬迁对象占陕南总人口超过四分之一,在发展滞后的特困地区实施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搬迁世之罕见,过去短短四年多的实践已使近百万人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这一工程的决策和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怀弱势群体、扶助贫困群众、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取向,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充分反映了各级干部的作风转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心,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陕南移民搬迁推动广大农民向城镇居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以及创业主体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加快传统农村向基础设施完备、基本服务配套、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型农村社区转变,探索形成了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已经成为陕南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总抓手”。陕南移民搬迁带来人口布局、产业结构等诸多调整变化,引发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正在有力促进陕南地区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结束语

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四年多的发展历程,陕西全省特别是陕南地区的干部群众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赢得了中央肯定、社会认同、群众拥护,极大地增强了陕西省深入推进陕南移民搬迁的信心和决心。

陕南移民搬迁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项工程正在推进当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规范完善和提高,尤其是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致富”,使陕南地区的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十年搬迁,百年大计。陕南移民搬迁任重道远,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陕西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引,继续把陕南移民搬迁作为陕南地区循环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引领性工程,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系统谋划,紧密结合陕南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城乡一体化为路径,以后续产业培育为基础,统筹推进搬迁安置、就业创业、基础配套、服务管理等重点工作,加快提升陕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决兑现向全省特别是陕南人民的庄严承诺。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陕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中央的重视和支持,有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参与,有陕西各级各部门和陕南地区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陕南移民搬迁必将顺利推进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